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9日在“2021上海国际养老服务产业高峰论坛”上表示,在全市各界的共同努力下,“十三五”期间,上海市养老服务体系的“四梁八柱”基本定型。“9073”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不断深化,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日益成型,养老服务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健全,统一需求评估体系更加完善,养老服务行业监管体系不断健全。
数据显示,至2020年底,上海全市已建成729家养老机构、16.1万余张养老床位,初步缓解了“一床难求”的刚性需求;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20家,实现街镇全覆盖,并向片区延伸;建成长者照护之家204家,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机构758家(月服务1.5万人),标准化老年活动室6223家(日均活动人数24万人),社区助餐点1232家(月均服务人数约12万人)。
在推进认知障碍照护上,探索构建分层分类的老年认知障碍干预和照护体系,全市已建成4845张“认知障碍照护床位”;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项目,2020年,项目已在全市78个街镇试点。
在深化医养结合上,全市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率达到100%;317家养老机构中内设了医疗机构,近六成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同址内建有社区卫生站或护理站。
在农村养老模式推广上,上海出台了《上海市农村地区养老美好生活三年行动计划(2018年-2020年)》,全面构建镇有“院”(养老院)、片有“所”(社区为老服务场所)、村有“点”(睦邻点)的服务网络。
在非正式照料服务体系建设上,上海开展“老吾老计划”、开播“银龄宝典”电视节目、实施住宅适老化改造、推进“老伙伴计划”,以老年人服务为核心,提升家庭支持能力、推进生活环境改造、营造社会关爱氛围。
另外,上海养老服务中的支付保障日益成型。2016年来,上海已为本市426.62万老人发放“老年综合津贴”257.05亿元;2018年起上海全面试点“长期护理保险”制度,2020年有41.7万老人接受服务,占本市老年人口的8%;积极实施“养老服务补贴”制度,为近8万名低保、低收入、以及80岁以上特定困难的老人提供养老支持,每年财政支出约6亿元。
朱勤皓指出,“支付能力”是养老服务的核心问题,也是促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根本杠杆。目前,养老服务的支付主体包括个人、政府、社会保险及商业保险等;支付对象主要针对养老机构及各类服务设施。研究支付能力,是为了把握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“度”,坚持“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”。
一是增加老年人支付能力。从需求方而言,以社会平均养老金作为衡量老年人支付能力的重要参考。通过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,强调子女赡养义务和家庭的养老责任,鼓励商业保险发展,提升老年人自身支付能力。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,重点增加老年人在照护方面支付能力。
二是研究建立多元化支付体系。从供给方而言,针对养老产业周期长、回报率低的特点,加大对服务机构的补贴力度,补贴要更加精准,不能简单的“一刀切”。在这个意义上,社会保险、税收减免、公用事业费优惠等措施,也是一种提升社会支付能力的方式。他表示,养老服务是需要“买单”的,支付给谁,谁支付,怎么支付,需要认真研究。特别是在推动优质养老产品和养老服务供给中,支付体系建设是最重要的前提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,上海人口老龄化将持续加深,养老服务的总需求将同步增长。未来,上海养老服务将以“聚焦需求,以人为本,构建人民城市的养老服务”为方向,以“三高一多”为发展目标(即高水平的发展体系,高品质的养老服务,高质量的行业管理,多层次的供给梯度),力争使具有中国特色、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养老服务制度成熟定型,高水平的养老服务发展体系不断健全,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产品充分发展,高质量的养老行业管理全面覆盖,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供给梯度更加合理,让老年人幸福养老。
来源: 中新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