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社会老龄化挑战,近年来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发展养老服务机构,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等问题,减轻老年人家庭的生活负担,使老人们尤其是失能、半失能和高龄老人得到更好的照护。然而,养老机构的床位数,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庞大起来的老年人群体的需求。
生活中,类似这样“生死时速”的瞬间常常发生。但是,在南京市鼓楼区,老人们却总能化险为夷。因为,老人们已经成功地把养老院“搬回家”了。
2500张家庭养老床位解决“一床难求”
鼓楼区是南京市中心城区之一,全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2万余人,占人口总数的24.05%,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,导致养老机构床位供给缺口越来越大,而养老院中“一床难求”的状况难以短时间改变。
为此,鼓楼区立足城区养老特点,创新开展了家庭养老床位建设。据统计,目前,全区已建成2500张家庭养老床位,既有效缓解了机构养老压力,也满足了居家老人的专业化养老服务需求。
鼓楼区寸土寸金,唯有拓展养老机构“开门办院”的思路才能找到破解中心城区养老服务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的“先天缺陷”,“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,我们鼓励有条件、够资质的机构和组织,全面参与家庭养老床位建设,探索一条既能克服养老用地紧张、又能实现养老床位持续增长的发展路径。”陈昕告诉记者。
这一思路吸引了鼓楼区首批68家养老机构积极认领“家庭养老床位”,2500张标准化养老机构床位“搬”进了普通居民家中。南京瀚瑞颐养中心负责人梁飞院长介绍,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,中心已认领了500张“家庭养老床位”。“中心的养老床位只有224张,实际上,我们服务的院外老人比院内老人还要多一倍。”
这些“家庭养老床位”主要服务具有鼓楼区户籍、有养老机构床位专业服务需求、无法或不愿入住养老机构内部,或家庭有一定照料条件暂时无须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,其中包括政府购买照护服务的老年人,失能失智、半失能老人。
家庭养老床位远离养老机构,但养老服务的标准却不能降低。为此,鼓楼区研制了“家庭养老床位”服务标准。记者发现,《服务规范》对生活照料、康复、护理、医疗、电子信息化、精神慰藉、文化娱乐等方面做了严格规定,并从团队建设、岗位职责、分级护理标准、工具表单等方面制定了《操作指南》。
为了进一步拓展机构养老和社区托老机构医养服务覆盖的范围,鼓楼区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签订医护服务协议,激励医护人员每周2次上门为老人巡诊,提供一体化医护型养老服务。瀚瑞老年人服务中心则组建了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小组,50个人分为5个小组,每一小组负责一个片区,配有护士、康复师、护工和行政人员,每两个小组配备一名医生,每位签约老年人每天都能享受上门服务,“服务内容包括了17个种类,例如换导尿管、膀胱冲洗等。”医护服务人员说。
金中社村通家庭养老床位专注智慧养老系统研发,提供专业的智能养老平台包括居家养老、民政养老、社区养老、机构养老、家庭医生、医养结合、智慧残联等智慧管理平台,智能养老设备合作对接。
文章来源:采编网络